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请输入关键字
        Menu

        五、渔船制作习俗

        打印
        字号:

        (选自李桂玲 贾利光《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》)

        中国渔文化,至少发轫于 5 万至 1 5 千年前的旧石器时期,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章。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,天津渔民们无论在渔船、渔具的制作,还是在水产的捕捞、养殖、加工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习俗惯例。例如,渔船的制作习俗。渔船,是渔业生产的基本工具。旧时,渔船多为篷船。船篷用白细布做成,幅与幅之间用粗麻绳连结,横以竹竿节节撑起。渔船起航称“出海”,返航称“收山”“归山”;船行离岸近叫“走得矮”,船行离岸远叫“走得高”;称一船之主的船长为“老大”“艄公”,大副为“二板儿”,其他船员则统称为“伙计”。旧时,渔船私有,比较大的渔户拥有十几条渔船,一般渔户有一两条渔船。贫穷的渔民可以向板主租赁渔船和渔网,每日所得与板主分成,或者签约商定一年上缴的收获量。有不少板主是专靠养船起家而发迹的。造船要选择吉日,排船造底那天,即为船的生日。这天清晨,船主要请 6 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同时敲起 6 面铜锣,随锣声响起之际还要鸣放鞭炮,同时,在工地上插挂一面三角神旗,神旗周围再插挂红旗。中午,造船工匠和船主一家一起吃捞面,有钱的渔户还要办酒席。这一天,要给新船取名。在造船过程中,船主和工匠及围观者都要尽量讲些吉利话,即“说彩话”。渔民对造船的每道工序都很讲究,铺置(是指船底合好后,要与安装大桅座的第一道横筋结合的工序)时钉“喜钉”、船帮装大肋、金头上雕“龙眼”、新船下水撒“抛舱钱”等都是造船中必不可少的程序。

        1. 钉“喜钉”,是指必须在横筋上安装大桅的方孔两边钉两颗大铁钉,使其与船底结合,为取吉利,故取“喜钉”之名。喜钉必须由木匠中的大师傅亲自钉。钉时,船主要在船前烧香磕头,敲锣打鼓,鸣放鞭炮。木匠师傅手持板斧,一面钉,一面说彩话。

        2. 装“大肋”,是在船帮两侧各装上一根贯通首尾的木材做肋木。渔船装大肋在海上起撑风抗浪的作用,这道工序也要在锣鼓鞭炮声中进行。

        3. 雕“龙眼”,金头上雕一对船的眼睛,称之“龙眼”。龙眼要用黑白色彩绘,两眼间涂一点儿从公鸡冠上刚取来的鲜血,龙眼上方各钉一个钉子,谓之“元宝钉”,钉子上各挂一束红绿色布条,俗称“彩子”。然后,用一块红布蒙住,在一片锣鼓鞭炮声中,船主亲自揭去红布,俗称“开眼”。这时,木匠师傅连声喝彩,恭喜船主,并用板斧在船头左右两边各敲三下,意思是敲开财门。金头是行船上斩风避浪的“出头椽”,它是安装在船头上的一块横木(木料必须是质地坚固的榆木或槐木)。

        4. 抛舱钱,新船一下水,要有一次比较隆重的庆贺,船主要在船头设香案、摆供品,除烧香、磕头、敲锣打鼓、燃放鞭炮外,还要拿些钱向船舱抛撒,谓之撒“抛舱钱”,寓意新船使用后,常常满载着财宝而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