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请输入关键字
        Menu

        古代重农思想

        打印
        字号:
        2019.10.11

        朗诵:王宝英

        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名言“你控制了石油,就控制了所有国家;控制了粮食,就控制了人类”。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,向来以农立国,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国家。

        管仲石雕像

          在我国远古的传说中,凡是对农业作出贡献的,都被当作英雄来崇拜,例如发明农业的神农、发明渔猎的伏羲、发明养蚕的嫘祖、治理水患的大禹和教民稼穑的后稷。西周时,国家设立各种农官,每年立春之日都要举行“籍田”大典,周王沐浴斋戒,亲率三公、九卿诸侯百官到千亩籍田,天子亲自扶犁三推,三公五推,卿诸侯九推,最后由农民耕作。皇后则亲率九嫔,蚕于郊,桑于公田。天子亲耕,皇后亲蚕,以示对农业的重视,可见此时重农思想已经萌芽。春秋战国时期,对农业更加重视,重农理论相继而出。«管子»宣扬“富民”政治,李悝提出“尽地力之教”,孟轲主张“民富论”,商鞅主张“国富论”,推行“农战”政策。战国后期,重农思想上升到了“农本”的高度,强调“以农为本,工商为末”。汉初,晁错的“贵粟论”更主张“重农抑商”。秦汉以来,重农思想更加坚定不移,以“农桑为立国之本”,设坛祭祀先农,下诏令劝农桑。

          重农思想,一直是封建政治、经济的中枢神经。由于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,国家财富之泉,社会安定的保障,战争的必备条件,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基础产业、封建国家的立国之本。固本必先保农,实行“男耕女织”,形成以五谷为主、农桑(包括麻、棉)并重、兼营六畜的产业结构,把农业、养殖业和手工业牢固结合在一个家庭之内,并要求人们活动“不出乡里”“重土少迁”,在一个小范围内自给自足,从而达到安居乐业的目的。一旦小农大量破产,社会就会动荡不安。因此,均田思想,始终贯穿历代经济制度, “均赋役”与“均田地”互为表里,是重农思想在分配方面的体现,要点在“不伤于农”。农学在我国受到重视(如清朝康熙祖孙三代培育推广御稻),成为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学科之一。我国古代的农学着述极其丰富,据统计有600多种,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。

          古代帝王为了稳固政权、维护统治地位,把重农思想极端化为农本主义思想和重农抑商政策,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,使我国的农业社会徘徊不前,小农经济长期占居统治地位,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,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,是我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